熔點測定儀是藥物研發、化工質檢及高校教學中用於測定固體物質熔融溫度的關鍵設備,其結果直接影響化合物純度判斷與質量控製。現代儀器雖操作簡便,但在實際使用中,因樣品製備不當、儀器校準缺失或環境幹擾,常出現熔程寬、讀數漂移、重複性差等問題。掌握熔點測定儀典型故障的成因與科學解決方法,是確保數據準確可靠的基礎。

一、熔點值偏高或偏低
主要原因包括:
升溫速率過快:熱量傳遞滯後,導致觀測熔點高於真實值;
樣品填充不實:顆粒間空隙大,傳熱不均,熔程展寬;
溫度傳感器未校準:長期使用後熱電偶漂移。
解決方法:
嚴格按標準控製升溫速率(初測可快,精測建議1–2℃/min);將樣品研細、幹燥後在毛細管中夯實至2–3mm高度;每年至少一次用標準熔點物質(如純尿素132.5℃、對硝基苯甲酸240℃)進行校準,修正係統偏差。
二、熔程過寬(>2℃)
多因樣品不純、受潮或裝填鬆散所致。應確保樣品充分幹燥(必要時真空幹燥),研磨均勻;裝樣時輕敲管壁使粉末緊密堆積;若為混合物,需先提純再測。
三、毛細管破裂或樣品碳化
高溫下有機物易分解碳化,尤其含糖或蛋白質類樣品。對策:
采用“預熔”法:先快速升溫至預計熔點以下10–15℃,再緩慢精測;
對熱敏物質,選用帶視頻捕捉功能的儀器,記錄初熔瞬間;
使用優質硬質玻璃毛細管,避免薄壁管受熱炸裂。
四、儀器顯示異常或加熱失效
檢查電源連接是否正常;確認保險絲未熔斷;若為矽油浴式,查看導熱液是否老化變色(建議每50次更換);對於金屬塊加熱型,清潔加熱孔內殘留樣品,防止短路。